朱棣更热爱朱高煦,为何却传位给身有残疾的朱高炽?

32102024/5/11 21:56:4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我要回复
闻人元冬2022/5/8 10:59:55

喜欢归喜欢,但朱高煦这个货色真的不适合做皇帝,朱棣的发妻徐皇后当年就劝过朱棣,如果朱高煦做了皇帝,那么天下的百姓全都要遭殃。

朱棣膝下的四个儿子,有三个都是徐皇后所生,幼子生母不明而且早夭。

这三个儿子,长子即仁宗朱高炽,次子汉王朱高煦,三子赵王朱高燧,虽然同父同母,但三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尤其是朱高炽跟朱高煦之间。

朱高炽长得很胖,喜欢安静,好文不好武,非常儒雅,而朱高煦长得更像朱棣,而且性情暴戾喜欢舞刀弄枪,相当勇猛。

按照规矩,作为长子的朱高炽一开始就是朱棣的继承人,但朱棣觉得朱高炽不像自己,所以不是很喜欢,而更加喜欢次子朱高煦,这也让朱高煦有了夺位的心思,可后来朱棣放弃了。



一个人人拥护,一个声名狼藉

朱高炽是燕王朱棣的长子,年少时曾前往南京读书,朱元璋虽然是打出来的皇帝,但他非常喜欢温文儒雅的朱高炽,他亲自册定朱高炽为燕王世子。

那时候,朱高煦也跟着长兄前往南京读书,但他性情乖张,在应天府整天惹是生非,连自己舅舅都不放过,朱元璋极其厌恶朱高煦。

也因为朱高煦,朝廷中的大臣们对朱棣多有不满,认为其教子不善。

但说朱棣教子不善也不对,因为同样作为朱棣之子的朱高炽,却崇尚儒学,谦谦君子,在朝野当中颇有美名,大臣们对于朱高炽也都交口称赞。

不仅仅是前朝的文臣们更加支持朱高炽,即便是朱棣的王妃徐氏,也就是朱高炽与朱高煦的生母对于儿子是什么人,也说得明白,朱棣也想过改立储君,被徐氏极力劝阻。



朱高炽的治国之才远胜于朱高煦

不管是靖难之变当中,还是永乐时期,朱高煦跟着朱棣,的确是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武将之中颇有人气,但这并不代表多数人支持他。

明朝时期主流还是文臣的天下,朱高煦在前方带兵,而朱高炽也没闲着,在巩固后方。

朱棣常年在外征战,花费巨大,几乎都是朱高炽监国管理朝廷,如果没有朱高炽好好经营江山经营国库,朱棣根本没那么多钱打仗,也无法安心冲锋。

朱高炽长得胖,好静不好动,但这对皇帝来说无所谓,他有治国之才才是最重要的,而朱高煦就算是武功再高,军功再盛,没有治国能力,还是白搭。

明朝洪武、永乐时期接连用兵,加上下西洋、征伐交趾等耗费惊人,将来的皇帝要收拾的烂摊子非常多,朱棣心里很清楚,朱高煦根本不适合做皇帝,也不能做,免得弄垮了江山。



礼法问题不能胡乱变更

在古代,礼法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朱高煦跟朱高炽一样都是朱棣发妻徐皇后所生,但朱高炽是长子,朱高煦是次子,那么朱高煦的继承顺序就要往后。

甚至于在古代,朱高煦作为次子,他的继位顺序还要排在朱高炽长子朱瞻基后面,这也是当年朱元璋传位朱允炆,而不是其他儿子的重要原因。

朱棣自己夺位,原本就违逆礼法,留下了很多的诟病,他不能再雪上加霜。

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当中,把明朝继承的规制说的清清楚楚,如果随便改动,那么就等于是动摇明朝的原则,这在古代不是个随便的问题。

朱高炽作为长子,还是朱元璋所定的世子,他没有任何过错,朱棣也没有理由废长立幼,历代废长立幼引发风波是小,动摇江山朝廷才是大事。



朱高炽有个好儿子

古代的皇帝与很多大家族的家长,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对于将来也看得比较重,因为自己的寿命有限,能够择定的继承人也有限,如果能多看一代,当然是好事。

虽然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但他也不否认朱高炽能力与品性都非常出色,如果继位,肯定能够做一个好皇帝,而且更重要的是,朱高炽的继承人朱瞻基也让朱棣很满意。

传说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玉圭入梦”,之后成功靖难夺位。

不仅如此,朱瞻基的生母张氏十分孝顺,徐皇后去世得早,宫廷事务大多都是张氏打理,而朱瞻基文武双全,朱棣认为朱瞻基很像自己,对于张氏与朱瞻基母子,朱棣都很疼爱。

朱棣只是不喜欢朱高炽的性格,对于其能力还是承认的,而且朱高炽有朱瞻基这样让朱棣满意的继承人,这就让朱高炽比朱高煦拥有更大的优势,这也很重要。


单于思松2022/5/8 10:59:55

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多次冲锋陷阵,救过父亲朱棣的命,而且朱高煦长相酷似父亲朱棣,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而太子朱高炽不仅身体肥胖,而且还有一腿跛足,所以十分令朱棣厌恶,多次有废太子朱高炽而改立次子朱高煦的意愿,但每次都被群臣反对而做罢,特别是大才子谢缙假装醉酒摸着龙椅说:好圣孙。朱棣听后想到了太子的儿子朱瞻基,遂沉默不语,因为朱棣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皇孙,后朱棣察觉了二儿子汉王朱高煦的夺嫡企图,而且朱高煦性格残暴,恃宠而骄,多次犯下大罪,还经常欺侮太子,不仅数次让父亲给自己改封地,还拒不就藩,还对父亲不立自己为太子十分不满,朱棣十分震怒,不仅勒令朱高煦立即就藩,还杀了朱高煦几名亲信、削夺了一些王府侍卫,从此不在提改立太子了。

仲夏皓轩2022/5/8 10:59:56

1.朱棣对世子朱高炽的忠诚和文治武功早有认识。

朱高炽能力不弱,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京。曾经以区区一万多士兵,挡住了南京方面五十万正规军(一说二十万)!他还忠诚于朱棣,很会办事。还是在靖难之役中,建文派特使送信给他,许以高官厚禄,要他背叛朱棣,顺应政府。朱高炽不为所动,他又派人把南京特使和没拆开的信直接送到老爸朱棣面前,消除了老爸的疑虑。自己则继续为燕军提供后勤保障。

朱棣是南征北战的统帅,有丰富的战场经验。懂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镇守住北京城需要什么样的文治武功。也清楚,能为燕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是有两把刷子的。这是大前提:忠于自己,又有治国安邦之才,朱棣心里有数。

2.到明朝,嫡长子继承制已成惯例。

朱元璋遵崇“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原则,对朱棣有影响。朱棣深知,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才名正言顺。他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正,为消除影响,他非常注重百姓在立嫡上对自己的看法,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然立老二朱高煦为接班人,否则就是违背朱元璋的意愿,印证了自己是逆子篡位!

朱棣宠爱朱高煦,欣赏他作战勇敢,感激他多次在战场上救过自己的命,但朱棣不可能为他违背法统。

3.朝廷重臣支持朱高炽上位!

朱高炽品质好,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受过儒学文化熏陶,宽厚、仁爱、儒雅,深受朝廷文臣们的拥护和爱戴,不立朱高炽为太子引起朝廷上下惶恐不安,甚至离心离德,政治成本会大幅度升高!而徐皇后早前就非常欣赏长子朱高炽的孝顺和善良!且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由世子转为太子也顺理成章。

4.朱高炽有个好儿。

“好圣孙”,聪慧过人的朱瞻基为朱高炽加了分。

朱棣内心不喜欢朱高炽仁弱,却非常喜爱孙子朱瞻基。朱瞻基很早就跟随朱棣出征蒙古,在爷爷面前表现出了超群的聪明才智!在征询太子人选时,解缙避开正面劝谏,只在朱棣面前说三个字:“好圣孙”,把朱棣说得没了脾气,转身就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最终得以坐上皇位与朱棣喜欢朱瞻基息息相关。

5.朱高煦没有当皇帝的素质。

朱高煦有战功不假!但他胸无点墨,恃宠而骄!对朝臣不尊重,又拒不去封国。后来,变得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的。朱棣有识人之明,他就不能当皇帝!

诸葛香2022/5/8 10:59:57

很多人都提到了“好圣孙”,似乎朱棣看中朱瞻基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熟悉中国古代历史就会知道,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朱棣想要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度,确保皇位传承有序,江山长治久安,就不能舍弃没有过错的长子朱高炽而改立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

当然首先还是要更正一个问题,朱高炽并非身有残疾,只是因为身体肥胖导致行动不便,与残疾还是有区别的。

(朱瞻基)

朱棣很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这点大家都知道,在太子朱高炽在世的情况下就破天荒封朱瞻基为皇太孙,还带着他一起北伐,足见喜爱。但是,因为喜欢孙子而传位给某个儿子实在太儿戏了,因为朱棣一来不能保证朱瞻基一定比朱高炽活的长,二来不能保证朱高炽继位后会不会更喜欢别的儿子而让朱瞻基失去继位资格,所以,喜欢朱瞻基这点最多只能成为加分项,却不可能是决定性因素。

(朱高煦剧照)

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一个封建王朝亘古不变的话题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朱棣自己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皇位来源不正,但是做了皇帝以后,却不能让子孙的皇位再不稳固。或许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对于像自己又战功卓著的朱高煦,可能真的说过要立他为太子。但是一旦自己真的做了皇帝,屁股决定脑袋,身份的转变让朱棣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他首要考虑的是江山长治久安,是皇位稳固传承,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故而,除非朱高炽有严重过错,否则,储位只能是他的。

那朱高炽有严重过错吗?没有,非但无过,反而有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去夺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高炽以万人镇守大本营北平,结果抵挡住了敌军五十万大军,保证北平不失,以此战功丝毫不逊色于朱高煦。更兼朱高炽成为太子后,每逢朱棣离京,朱高炽负责监国,也都井井有条,毫无过犯。这样优秀的儿子,朱棣怎么会废了他而立朱高煦呢?

与朱棣情况类似的还有李世民。李世民也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哥哥太子李建成,自己坐上皇位。但是,李世民也明白,自己的模式不能延续,自己的后代一定要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虽然后来也不是实行的很好,但至少李世民在努力)。所以虽然他更喜欢第四子(长孙皇后次子)魏王李泰,但还是一直让嫡长子李承乾坐在太子之位上,无论李承乾做了多少荒唐事也没废掉他,即使最后李承乾居然起兵造反让李世民不得不废了他,还是没有立李泰为太子,因为李世民不能让储位“经营可得”,所以,一心夺嫡的李泰也随着李承乾一起被废,而是改立了第九子(长孙皇后第三子)晋王李治为太子。此后虽有后悔,想过改立更有本事更像自己的第四子吴王李恪为太子,最后还是因为李恪并非嫡子作罢。都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嫡子地位高于庶子。

单于夜绿2022/5/8 10:59:58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表明我的观点,朱棣对于两个儿子的喜爱,不能这么妄下定论,所以,我们要将两个儿子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考虑,而不是从“更喜欢”这个角度去出发。而在成祖传位的这个最终结果来看,我们看到的答案是朱高织,而不是朱高熙。很多人在分析朱棣传位给朱高炽的问题上,总是拿好圣孙,或是好儿媳来分析,其实这仅仅只能算充分不必要的回答,我们在分析这件事时要从“人”和“事”上来看。

就从二人来看,大儿子并不是历史上所说的残疾,只是有跛脚和重度肥胖,但这样的外观没有让其成为一个“肥宅”,而是成为了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不仅人设满分,而且受到群臣的尊敬。我们再看二儿子,此人不好读书,就从德行来看过于持功自傲,但是却因作战勇猛有朱棣当年能征山长的风格,多次得到朱棣的夸奖。

有人曾经说过,朱棣在考虑立太子的问题上曾多次考虑过高熙,要我说来,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胸怀韬略的成祖除非自己的大儿子和大皇孙都死了,否则是不会将太子之位给这个儿子的。

这个观点的树立和朱棣本人的继位合法性有关。有人用宗法制就将这个问题概括,但我觉得还应该深度挖掘一下当中的问题。朱棣在侄子朱允炆登基的时候,起兵造反,一时间当时舆论的攻击很是猛烈,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聪明的朱棣在造反时也没有忘记玩阳谋,他在自己造反的阴谋上带稳了一个这样的帽子“清君侧”,大家要注意,虽然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出来朱棣是要造反了,可他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这个理由,而他权衡的便是合法性,以及自己在继位后不至于在传承上乱了大明的分寸和秩序。

就这样,朱棣带着这个合法的帽子,一路奔奔撞撞来到了皇位上,朱允炆的失踪看似让朱棣很慌,但也有让其位置合法的效果,就是朱允炆死在了宫中,朱棣也有一万个理由去合法的解释,让其最慌的便是倘若朱允炆没有死,接下来的处理就会变得棘手起来。

当朱棣带稳了合法的帽子后,为了自己江山的稳定,他对外就会拿出“兄终无子弟来及”的合法外衣,也算是巩固了朱元璋的规矩。大家可别小看这宗法制立嫡长子的规矩,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王朝的混乱,倘若一个王朝放开了竞争条件,若这些皇子用的都是文明公平竞争的手段还好,怕的就是这些拥有继承资格的人手段一个比一个恶劣,这就会导致**烦、大混乱。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夺位,固然天策上将李世民文韬武略是一代雄主,可他这样武力夺权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李世民武力夺权给他的子女传递了一个十分不好的信息,那就是只要有权利,有武力,哪怕不是嫡长子我也可以把这个位置抢过来。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也是手足相残死于非命,纵观整个唐朝诸如此类武力夺权一姓之间的杀戮,可以说是十分频繁。

为了能够保持宗法制的有效,也为了进一步的“抚平自己夺了侄子皇位的历史真空”,朱棣在传位的时候就只会考虑朱高织了,任凭其朱高熙再优秀,可为了大明的稳定和自己不被后人说“乱了规矩”他朱棣别无选择。

仲孙念2022/5/8 11:00:00

朱高炽能被册封为太子,在古代叫做天命所归,用现在的话叫赢在起跑线上。跟影视剧里津津乐道的“好圣孙”朱瞻基没多大关系。

影视剧《大明风华》中,朱棣跑到诏狱中问杨士奇,“大位传谁为好?”

杨士奇答道:“太子!“

朱棣问:“为什么?”

杨士奇答:“好圣孙,大明可旺三代。”

“好圣孙”这个典故本来源自大才子解缙。《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永乐初年,朱棣刚登大位,尚未册立太子,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回复了一句,“好圣孙”。让朱棣最终下定了决心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但真实情况是,永乐元年的时候,我们的“好圣孙”朱瞻基才5岁,5岁的小孩子能看出将来有多大出息,在死亡率较高的古代,能不能活到成年都未可知。

而且朱棣登基之初,朱高炽、朱高煦等人还留守在北平,解缙可能根本没有见过这位“好圣孙”。以此就断定“好圣孙”对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有决定性的作用,过于草率。

反而《大明风华》里的改编更靠谱,太子已立,“好圣孙”也长大成人,历练有加,足以判断大明可旺三代。

作为一国之君,册立谁为太子已经不能只凭个人好恶决定了。

朱棣的确非常喜欢次子朱高煦。朱高煦勇武,能征善战,靖难之役时立有大功,不仅多次救朱棣于危难,更是数次起到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作用。军中是靠实力说话的地方,以淇国公邱福为首一些武将,公开表示支持朱高煦为太子。

而反观长子朱高炽,性格温和,朱棣担心他压不住人。虽然仁厚,但未曾参与治国,能力还没有外显。靖难时虽也有守城稳固后方之功,但跟朱高煦比起来,就不够出众了。

所以,在当时的能力功绩对比上,朱高炽是弱于弟弟朱高煦的。

朱高炽唯一制胜的法宝就是身份他是嫡长子,且无论如何不会被超越的优势。

在古代社会秩序中,嫡长子是要继承家业的,不管是帝王家还是普通家庭,这是全社会公认的法则。朱元璋立下的祖训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准则。

所以上有祖训,下有社会共识,立朱高炽为太子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尽管朱棣登基之初,并没有着急立太子。但他这一年三不五时的会收到群臣的上书,不光是京中的文武百官,远在外廷的宗室藩王,勋爵将领也都在表达着立长子为太子的意愿。

永乐元年正月丙戌,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

永乐元年三月戊寅朔,文武百官复上表请立皇太子;

永乐元年四月庚戌,周王橚上表请立皇太子;

永乐元年九月,镇守贵州镇远侯顾成上言:“臣尚有欲言者,伏愿皇上早立东宫,以定国本,副理万机,永安宗社,使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不胜幸甚。”

朱棣此刻应该能体会老爹朱元璋当初立朱允炆为太孙的心境,可以说是天下归心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儿子,错失储位会心有不甘,但作为一国之君,朱棣虽然能体会朱高煦的心情,但他也要遵从全国人民的意愿。他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社会公理。

永乐二年三月,文武群臣及京师军民耆老再次劝立皇太子时,朱棣不再驳回请求,表示愿意听从大家的谏言,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

比岁亲王数请建立,卿等亦屡以为言,忠诚恳至,皆欲固基本为宗社之计,今俯狥所言,以世子为皇太子

对于决定了的事,朱棣是不会反悔的。他要为大明江山扫除一切顾虑的。

册立太子之日,也册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为了避免兄弟争位,以及未来可能的隐患,朱棣一杆子把朱高煦支到云南去了。

朱高炽的身体也是让朱棣顾虑的,在朱棣看来,朱高炽毛病很多。实际上,朱高炽只是腿脚不好,加上过于肥胖,行动迟缓而已。但似乎朱棣很怕朱高炽走在自己前头,所以等皇长孙朱瞻基长大了一些,朱棣就开始亲自培养。东宫太子需要学习的东西,全套搬给朱瞻基,出征漠北也不忘将皇孙带在身边,时时教导,事实证明,朱棣的教育成果很好。

永乐九年,朱棣正式册封皇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就算是彻底稳定了。

章佳晗昱2022/5/8 11:00:00

明成祖朱棣确实很喜欢朱高煦,并曾经一度要废掉朱高炽的太子位,改立朱高煦为太子,可最后为何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

首先说明一点,朱高炽除了胖之外并没有其他残疾,太子宽厚胸膛中有颗善良的心。

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儿子,从小跟着老爸南征北战浴血奋战,惨烈的战争塑造了他的冷酷无情的性格,朱高煦各方面很像父亲,因此很讨父亲的欢喜。

朱棣曾经鼓励朱高煦说:“好好干,你哥哥身体不好。”这句话给了老二莫大的鼓舞,让他产生了窥视太子之位的野心。

(明仁宗朱高炽)

古语云:“皇家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按照古代传统继承法,嫡长子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之选。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因此他在16岁时被立为了皇太子。但是随着老二鞍前马后围着老爸转,朱棣产生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朱高看在眼中急在心上,他终于坐不住了,开始陷害大哥,在父亲面前说朱高炽没有很好完成老爸交给的任务。

按照朱棣的意思,他倾向立老二,朱棣觉得老大身体肥胖,加上心慈宽厚,害怕将来朱高炽被人胁迫,于是提出“废长立幼”的建议。

这时朝中重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进谏道:“太子乃国家根本,太子稳则国家稳,废长立幼是取乱之源,太子没有过错,陛下万万不可”。

(汉王朱高煦)

朱棣心中十分愿意立老二为接班人,但大臣说的话不无道理,幸亏朱棣不是固执己见的帝王,于是打消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讲真朱高炽的仁慈和宽厚,赢得了臣子们对他的尊重和爱戴。大家都看过《华山论剑》吧?看似忠厚老实的郭靖,却能战胜狡猾无比的杨康,这就是柔能克刚和忍者无敌的道理。

朱高煦是个权力欲很强人,为了当上太子有点气急败坏,人失去理智情况下就会昏招频出,英明神武的明成祖怎么能看不透老二心中的小九九,他严辞斥责老二,并下令限期离开京城回封地,朱高煦暂时收敛了野心回了封地。

朱高炽能最后继承皇位还沾了儿子朱瞻基的光,朱棣很喜欢这个长孙,“好圣孙,好圣孙”经常挂在朱棣嘴边,我觉得这就是这“隔辈亲”吧?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清朝康熙帝很喜欢孙子乾隆,为了孙子,康熙把皇位传给了乾隆的父亲雍正,雍正称帝沾了儿子的光。

(朱高炽)

我觉得还有一个历史书上没说出的原因,那就是大臣们不喜欢太冷酷的皇帝,朱高炽和朱高煦相比较你觉得谁更难掌控呢?

文/秉烛读春秋

单于笑天2022/5/8 11:00:01

朱高煦个性太过张狂!不是一个仁君之选,虽有武功建树却屡屡犯法。朱高炽生性仁厚,其儿子朱瞻基甚得朱棣喜爱,史书记载:朱棣有传位予孙儿朱瞻基的心愿所以才传位给儿子朱高炽。

留云瑞红2022/5/8 11:00:02

说明仁宗朱高炽身有残疾,言过其实了!明仁宗身体肥胖是人所共知的,大部分史籍只是记载了明仁宗体胖,经常需要侍者搀扶而已,并没有明确说他下肢残疾。很可能,明仁宗行走不便并不是因为残疾,只是因为太胖了。即便真有残疾,应当说也是非常轻微的。正是因为肥胖的身体,使得明仁宗无法上马驰骋沙场,但却造就了他好静喜文的性格,性情也十分温和、平易近人。因此,在群臣之中的口碑和人脉都非常不错。



至于说明成祖朱棣喜欢朱高煦而不喜欢明仁宗,恐怕也有些言过其实了。朱高煦性格刚烈,尤以武力见长,这一点被明成祖认为“类己”。因此,明成祖喜欢朱高炽这个儿子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喜欢朱高煦,并不代表明成祖不喜欢明仁宗和另一个儿子朱高燧。哪怕明成祖就算当着明仁宗的面说:“你太文弱了,不如你弟!”也可以视为父亲对儿子的鞭策,是恨铁不成钢,无非是想明仁宗这个大胖儿子能够文武平衡、全面发展罢了。并不能就此认为,明成祖不喜欢明仁宗这个儿子。身为人父者,相信都会深有体会。明成祖最终选择明仁宗而不是朱高煦肯定不是父爱泛滥,也肯定不是心血来潮,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否则也不会直到永乐二年才正式册立皇太子!由此可见,当初明成祖想必也曾经在两个儿子之间纠结过。那么,为什么最终明仁宗能够胜出呢?



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想到解缙的那句“好圣孙”。不可否认,明成祖最终选择明仁宗或许有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原因,但这绝对不是最主要原因。毕竟永乐二年时,明宣宗才不过是个“小学生”,六七岁而已。即便聪慧过人,毕竟将来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太多,因为这个聪明的孙子就彻底否决了朱高煦,显然说不过去,也太儿戏了!明宣宗只能算作明成祖最终下定决心的一个催化剂,并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选择了明仁宗后继有人,但是并不能说明选择了朱高煦就后继无人了,不是吗?



明成祖最终选定明仁宗,有一个最大的前提,那就是明仁宗不仅是嫡长子,而且还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册封的燕王世子,名分早定!明王朝是为数不多坚决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王朝之一,这就注定了明成祖不会轻易去破坏父亲明太祖定下的这个规矩。当然,明成祖自己的皇位本就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他破坏规矩在先,再破坏一次也没什么。问题是,正是因为明成祖自己破坏了规矩,他就更加不想后世子孙有样学样,不是吗?否则,时不时来一个“靖难”,明王朝早晚被折腾完蛋!因此,明成祖虽然是通过非法途径登上的皇位,但是他即位之后却一直在试图将这个非法变成“合法”,并且在不断强调“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明成祖如果废长立幼,后患无穷,这是可以预见的,也是几乎必然的,这也是明成祖永乐元年一直在纠结的原因所在。最终,明王朝的长治久安高于一切!所有个人感情都必须为这个大前提让路,这就是明仁宗最终胜出的最大原因!



其次,明仁宗在靖难期间坐镇北平,具体负责后方的行政事务及大军后勤补给,干得相当出色。尤其是行政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洪武之后,明王朝内部已经趋于稳定,对北元的作战也基本接近尾声。这个时候,明王朝更需要的是四平八稳的守成之君,而不是穷兵黩武的马上皇帝。在这方面,明仁宗显然更胜朱高煦一筹。明成祖虽然号称“马上皇帝”,但是从他即位之后的表现来看,他更加侧重还是内政方面,对外征战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皇帝,选择明仁宗显然对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更加有利。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明成祖外出征战期间,时任皇太子的明仁宗监国,干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其三,则是出于父亲的私心了,这也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选择唐高宗李治而不是濮恭王李泰的那点儿私心。以朱高煦的性格,如果他成为了皇帝,恐怕很难容得下明仁宗、甚至明宣宗,一场宗室相残的惨剧几乎无法避免。而明仁宗性格温和、不嗜杀戮,他来当这个皇帝,朱高煦是能够得以保全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明仁宗即位之后并没有清洗朱高煦这个曾经的对手,而且还给予了善待。至于朱高煦被罩在铜缸里烧成烤肉,那是明宣宗干得,与他爹明仁宗无关,这或许也是明成祖最终选择明仁宗的原因之一。

七濑凝夏2022/5/8 11:00:02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朱高煦作死,二是朱高炽级别太高,朱高煦根本和他不是一个等级的。



01

朱高炽身份尊贵

朱高炽是朱棣正妻徐皇后所生,且是长子。



在古代社会讲求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说朱元璋没把位子传给朱棣,而是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

而朱高煦呢?虽然也是徐皇后所生,是嫡子,但不是嫡长子,若是朱高炽命短,他才有可能变成“嫡长子”。

可是你说气人不,朱高炽是命短,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但好歹是在他老爸去世以后,他才去世的。所以,朱高煦成不了嫡长子,若是他当太子不符合礼制(虽然朱棣是篡位来的)。

02

朱元璋的赏识

朱元璋很看好朱棣这个儿子,但是囿于“嫡长子”继承制的束缚,他还是立了朱允炆当皇太孙。

但是呢,朱元璋还时很关心朱棣的,这就体现在他对朱棣儿子的关心上。只要是朱棣的儿子出生了,他必是要过去探视祝贺一番。

而作为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自然是被朱元璋重视了。

当然,若是仅仅作为一个平庸的皇孙,朱高炽是不可能被朱元璋一直喜爱的。



朱高炽从小就表现出了不符合年龄的沉稳,做事极为冷静。

一次,朱元璋派他去检阅军队。可是不一会儿他就回来了,朱元璋询问原因,他答道:

天气严寒,若是让士兵早起受冻,恐怕会影响战斗力。所以,我就先让士兵们去吃早饭了。

朱高炽做事这么细心,又体贴将士,朱元璋自然是喜爱这个皇孙。于是,朱元璋亲自指定他为燕王世子。

03

朱高炽的军事才能

朱高炽不好动,身体肥胖,甚至走路都需要两个人搀扶,朱棣不是很喜欢这个儿子。反而,朱高煦这个儿子很像自己。

朱棣能征善武,他的江山就是自己一步一步打出来的。而朱高炽连走路都困难,何况骑马了。

但是朱高熙不一样了,他长年跟着朱棣一起作战。在靖难之役中,正是有着朱高熙的援助,朱棣才幸免于难。



不过,朱高炽不能做一个在马背上驰骋的将领,不代表他不能当一个优秀的指挥官。

在朱棣南下时,朱高炽被命留守北京。而正是有着朱高炽的合理布控,李景隆怎么打北京城都打不下来。而双方兵力分别是:朱高炽1万,李景隆50万。

由此可以看出,朱高炽不仅有治兵才能,而且还很厉害。

04

朱高炽为人处事之才

朱高炽为人豁达,宽容仁厚,且做事小心谨慎。

朱高熙这个人心眼贼坏,以前在打仗的时候就经常欺负百姓,面对自己的哥哥,他也多次下狠手。



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故意写信劝远在北京的朱高炽投降,并给予厚禄。

而朱高熙就趁机大做文章,他得知消息后,就诬陷朱高炽要“大义灭父”。朱棣得知后勃然大怒。若是朱高炽在这里,他可能早就被朱棣碎尸万段了。

不过,朱高炽可谨慎,面对朱允炆的诱降,他当然是选择了拒绝。而且,他还连忙派使者赶到前线,递上这份尚未开封的书信。

朱棣这才醒悟,“狡猾”的朱允炆是使了一招离间计。

按理说,朱高熙这么陷害他,朱高炽应该反击才对。但是朱高炽偏不,面对朱高熙的多次“攻击”,他都一笑而过,丝毫不放在心上。

05

朱高煦作死

朱高煦一心想夺太子之位,所以多次设计陷害朱高炽。

但是朱高炽做事实在是滴水不漏,他也抓不到什么把柄。在永乐二年,朱棣被一群大臣催着立储。在一番纠结之下, 朱棣还是选择了朱高炽当太子,而朱高熙被封为汉王。

朱高熙听完圣旨之后,自然是不高兴。因为朱棣还命他速去就藩,而藩地却在千里之外的云南。



朱高熙一阵撒泼打滚,“据理力争”。因为朱高熙在靖难之役中有功,朱棣也不好落井下石,就答应朱高熙让他留在京城。

十年后,朱棣又给朱高熙改了封地,这次在青州(今山东河北一带),离明朝的未来的京城可近。但是这次,朱高熙仍是不愿意就藩,朱棣开始怀疑朱高熙的用心。

话说朱高熙被朱棣催着去就藩,自己也有点慌,他怕这一去自己这辈子就和皇位无缘了。

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无脑操作,也就是开始“谋反”。他招募了大量的死士,在朱棣眼皮子底下招兵买马。

终于,纸包不住火,朱高煦的“大事”被朱棣知道了。朱棣很生气,一怒之下竟要把朱高熙贬为庶人。幸好,在朱高炽的力保之下,他才幸免一难。

从此,他便退出了储君之位的争夺。

总而言之,朱高熙当不上太子是必然的。若朱棣还是个正常人,他就一定会传位给朱高炽

我是小豪说历史,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现在绝大部分软件项目,都会使用到关系型数据库,比如MySQL、Oracle、DB2等等,目前这些数据库的单机性能已经是不断优化和提高了,但是随着数据增长的速度和并发访问量的增加,在某些公司、某些场景下,单机数据库已经很难满足业务的需要了,所以必须考虑数据库集群的方式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分库分表:把数据分散到不同的数据库上,每台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是不相同的(这里先不考虑每个库做备份或读写分离);分库分表既可以分散数据库访问的压力,也可以分散数据存储的压力;但是使用分库分表方案的时候,会带来扩容、事务、关联查询等问题和难点,具体这里就不展开讲了。读写分离:将数据库读操作和写操作分散到不同的节点上,通常是一台数据库做写操作,1到N台做读操作;读写分离的架构,每一台数据中的数据是相同的(这里先忽略延迟的问题),所以只分散了数据库访问的压力,并没有分散数据存储的压力;我们这里主要讲一讲读写分离。读写分离基本架构MySQL读写分离的基本架构,可以参考下图:如上图,读写分离实现的基本步骤是:数据库服务器搭建多台,一主N从(N大于等于1);主数据库只负责写操作,从数据库只负责读操作;主数据库复制数据到从数据库上;客户端写操作路由到主数据库上,读操作路由到从数据库上。读写分离还有另外一种架构,就是在MySQL数据库和客户端之间,增加一层中间代理层,客户端只连接代理, 由代理根据请求类型,把请求分发到不同的数据库上:第一种架构,整体架构比较简单直接,性能会稍微高一些,但是如果才用直连的方式,客户端可能会稍微麻烦一些(通常需要引入一些组件,负责管理数据库);第二种架构,对客户端比较友好,因为客户端只需要和代理交互,并不用关注数据库的具体信息;但是因为多了一层代理,多多少少会对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读写分离带来的好处读写分离结构中,会有两台甚至更多台数据库,这种冗余的设计,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系统的可用性;就算是在分库分表的架构中,每一台子库,也可以一主多备的部署方式;读写分离更多的时候使用在读操作远远大于写操作的场景下,这样可以保证写操作的数据库承受更小的压力,也可以缓解X锁和S锁争用;服务器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台服务器的资源;读操作被分摊,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如果写操作比读操作多,或者相近,可以采用双主相互复制的架构。读写分离会带来的问题之前的文章,我也反复强调过,任何的架构、软件、框架、组件...在解决一部分问题的时候,一定会带来其他的问题;读写分离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数据从主复制到从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延迟的,如果客户端在执行完一个读操作后,立刻从存库中查询的话,可能会读取到旧数据的情况(我们不断优化,也只能缩短这个时间,并不能完全消除掉这个时间)。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有哪些处理方法呢?根据具体场景进行评估,是否可以接收这个延迟(这好像是一句废话,但是大多数业务场景,是可以接收这点儿延迟的);对于实时性要求很高的场景(查询的数据必须是最新的结果),将这些请求强制路由到主库上;执行完写操作之后,在读操作发生之前,让中间的时间变长(也就是从业务操作角度来做一些控制,不一定操作完了立刻查询);判断主备无延迟,可以通过判断seconds_behind_master参数、对比GTID、对比位点等方式,判断从数据库是否和主数据库一致。我将持续分享Java开发、架构设计、程序员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见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
354102022/5/8 10:56:49
真正让人体会到幸福的饭菜还是妈妈做的饭菜,是妈妈做的简单家常菜。这饭菜里可能没有山珍海味,甚至没有鸡鸭鱼肉,哪怕只是个炒韭菜炒青菜,哪怕只是个寻常的西红柿蛋汤。盛着一碗白米饭,就着这些妈妈亲手做的寻常菜,我都会感觉幸福满满。不是故作姿态,在外面吃任何好的东西都不会有幸福感,那充其量只能算是满足感,拍个美食照片上传到朋友圈,一种莫名空虚的优越感罢了。放学归来,下班到家,带着妻儿探望老父老母的时侯,妈妈饭菜的味道绝对是家的味道,是永远不会忘却的味道。有家才有幸福,有吃着妈妈的饭菜,那才会有满满的幸福感。
8102022/5/8 10:56:12